視頻:四川走廊醫生調查組:未發現涉事醫院存亂象來源:江西衛視
  中新網1月20日電 就內地的過度醫療問題,香港《南華早報》中文網20日刊載《過度醫療突顯醫療改革弊端》一文,文章指,中國的改革進程目前已進入深水區,這就意味著,在整體改革繼續前進的同時,應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、及時解決,在一些問題比較多的領域,有必要把步子放慢,進行反思,以便輕裝前進,醫療衛生領域就是其中之一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中央電視臺一則有關“走廊醫生”的新聞在觀眾中引起反響,也令過度醫療問題廣受關註。
  “走廊醫生”叫蘭越峰,是四川省綿陽市人民醫院的超聲波科主任,卻因不配合院方的過度醫療,被剝奪工作權利,連續600天在醫院走廊“上班”。
  蘭越峰揭露的問題觸目驚心,她指出,經常有人因為小病到醫院,醫生會先讓他住院,憑空說他患有嚴重疾病,然後讓超聲波科做檢查,並出具顯示患有重病的檢查結果。有一次,院方甚至要給心律整齊的病人安心臟起搏器!
  若指控屬實,此舉已有違醫德,如果造成不良後果,更觸犯刑律。令人不安的是,這隻是冰山一角。
  所謂過度醫療,就是超過疾病實際需求的診斷和治療,包括過度檢查、過度護理、過度用藥等。在內地,不少病人都是過度醫療的受害者。即使很普通的病,醫生都把病情講得很可怕,一再要求病人抽血、做各種檢驗,還有超聲波、磁力共振等,十八般武藝都用上,然後用最貴的“進口藥” 。
  不管大病小病都要打點滴(弔針),明明吃藥能治好的小病非要輸液解決。更荒唐的是濫用手術,最典型的莫過於剖腹產,很多醫院剖腹產占多數。有專家直指“這種情況極不正常,有悖於常識”。
  過度醫療已產生嚴重後果,首先造成醫療費急速增長,業內公認,過度醫療是重要原因。
  病人是最直接的受害者,看病支出大增,儘管有醫療保險,但自費部分已超出很多人的承受力。而過度醫療往往會令病情加重。
  有人把過度醫療歸咎於醫療腐敗,這並非全無道理。不過,根本原因還得從體制中尋找。
  過度醫療的出現並非偶然,是醫療衛生資源長期錯配的結果。自從80年代推行醫療改革後,國家不再“全包”醫院的經費,公立醫院醫生的工資,只有10%至20%由財政支付,其餘都靠醫院自籌。
  在市場經濟浪潮下,醫院淪為盈虧自負的企業。醫院領導層追求經濟效益,向各科室下達“經濟指標”,一開會就談指標完成情況,以指標論英雄。醫護人員失去鐵飯碗,但醫院的收費又未能體現醫護人員的付出。
  在這種情況下,院方或醫護人員都只有向藥費和檢驗費打主意,過度用藥、過度檢驗便應運而生。
  另外,政府部門撥款的方式,叫做“補助需方、不補助供方”。需方是指病人,供方即院方。就是說,要按照病人的人數來撥款。這就衍生出十分離奇的現象,本來,醫院病人越少說明人民健康水平越高,但現在醫院卻是病人越多越好,無論大小病都安排住院,連走廊都住滿了。而一旦病人的醫葯費開支超過了配額,無論病情輕重都要出院或轉院。
  由此可見,過度醫療是醫療改革的副產品,而反過來又把醫療改革導向彎路。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,醫療都是公益事業,經費由國家財政開支,而不是賺錢的產業。
  當然,不能全盤否定醫療改革的成果,經過多年努力,內地已建立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險制度,尤其把數以億計的農民都納入醫保的範圍,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破天荒的。但我們必須看到,過度醫療等弊端,令醫療保險的負擔大大加重,直接威脅醫保制度的存在。
  歸根結蒂是增加醫療投入。作為美國最大債權國,中國的醫療投入比例只占對方四分之一,不合理性不言而喻。
  中國的改革進程目前已進入深水區,這就意味著,在整體改革繼續前進的同時,應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、及時解決,在一些問題比較多的領域,有必要把步子放慢,進行反思,以便輕裝前進,醫療衛生領域就是其中之一。(關慶寧)  (原標題:港媒:內地過度醫療突顯醫療改革弊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l44mlkv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